【譯史】與戒嚴初期的暢銷作家喝杯茶

羅思曼利.費爾並不見得真正美麗,不,你怎麼樣也說不上他是美麗的。
好看嗎?嗯,假若你把他一部份一部份拆開來看的話⋯⋯
但是,幹嗎要這樣殘忍,竟把一個人分成片段呢?

~曼殊斐爾著,師坎譯~


這段文字出自紐西蘭小說家曼殊斐爾(Katherine Mansfield,1988-1923)的短篇小說〈一杯茶〉("A Cup of Tea"),引文中的女主角羅思曼利.費爾(Rosemerry Fell)是個貴婦,生得並不美,依當時習俗,貴婦在家不操家務、在外不事生產,專以購物、跑趴為業。某個冬日午後,羅思曼利在倫敦柯曾街(Curzon Street)逛古董店,看中了一只精巧的珐瑯盒,但是要價不斐,便請店主留貨,回家請示先生。她走出店外,天色昏沉,一位黑黑瘦瘦的小姐在雨中上前來跟她討錢要一杯茶,羅思曼利索性帶她回豪宅喝下午茶。這篇原文首見於1922年英文通俗小說雜誌《說書人》(Story-Teller),1923年收錄在曼殊斐爾的短篇小說集《鴿巢》(The Dove's Nest and Other Stories),臺灣首見的中文譯本目前應以1950年5月《拾穗》刊登的師坎譯作為最早
《說書人》創刊號 
《鴿巢》封面
《拾穗》創刊號
臺灣首見中譯











【譯人】泰源革命烈士詹天增

1970年5月30日,詹天增槍決前照片
「如果說世人所謂的『賢妻』,是要能替丈夫作有力的賢內助的話,那我感實羞愧。我僅能有時使沈默寡言的丈夫發笑,默默地照顧他,默默地跟隨他而已。四十三年來的結婚生活,於公於私,我一直這樣默默幫助他,不敢說這是發揮了內助之功,但卻堅決確信,這應是盡到做妻子的責任之一。」這樣溫婉的譯文,實在很難想像竟然出自1970年2月8日泰源事件舉事者詹天增的手筆。

詹天增(1938年~1970年),台北金山人,海軍陸戰隊上等通信兵,1961年因發表台灣獨立言論,遭判刑12年。根據獄友回憶,詹天增是獨子,家貧,母親是失明寡婦,先行出獄的獄友常熱心幫忙探望其母。或許是獨子的緣故,詹天增安靜不多話,喜歡獨處,見到人時總是彬彬有禮,喜歡穿著喇叭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