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史】鄧約翰(John Donne)首部進軍中文詩壇之作

「不死也死了,是詩人的體魄;死了也不死,是詩人的詩。」
 ~羅念生~
朱湘遺作〈死〉(Death, be not proud)為鄧約翰詩歌中譯之始
詩末署名原作者為「Donne」,即大詩人鄧約翰(John Donne)
詩人鄧約翰(John Donne,1572-1631)雖然與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並列為十七世紀英國文壇翹楚,但鄧約翰的名氣在中文地區卻遠不如莎翁。莎翁的中文譯名最早出現在1839年林則徐主持編譯的《四洲志》(The Encyclopaedia of Geography),中譯名「沙士比阿」,文中說他「工詩文、富著述」。至於鄧約翰進入中文文壇,則足足比莎翁晚了將近一百年,時值1936年,詩人朱湘(1904-1933)的譯詩集《番石榴集》收錄一首署名「Donne」的詩歌,詩名中譯為〈死〉,正是鄧約翰的名詩:"Death, be not proud"

【譯人】鐵窗後的譯者高金郎

日本教育家小原國芳(1887-1977)《偉人の母》中譯本於1969年由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書名直譯為《偉人的母親》,書名頁後便是譯者照片和譯者簡介:「高金郎,臺灣雲林人。一九四O年生,一九四七年入學,一九六一年學商。」但簡介中沒寫的是_這本《偉人的母親》是譯者高金郎在獄中翻譯的。
《偉人的母親》原著 
1969年商務高金郎譯本
書本內頁譯者簡介

譯者高金郎攝於臺東泰源監獄
譯者高金郎與作者小原國芳皆出身貧寒。小原國芳生於日本鹿兒島,十歲上父母相繼去世,小學畢業後考入公費的電信職業學校,畢業後依舊刻苦自學,工作數年後於1905年考上鹿兒島師範學校,一圓投身教育的夢想。譯者高金郎則出生在雲林口湖鄉下崙,六歲父親過世,八歲母親改嫁,自幼家境清貧,由叔叔撫養長大,因天資聰穎,求學過程常獲得老師資助,1956年北港中學畢業後負笈北上,一邊在木材行打工、一邊準備考試,未來希望能考入師範體系,畢業後當老師捧鐵飯碗。1958年,高金郎進入建國中學,課餘常憑學生證至美國新聞處圖書館看書,因而讀到雲林同鄉廖文毅(1910-1986)在日本東京成立「臺灣共和國臨時政府」並出任總統,從此深受其政治主張影響。1961年,高金郎考入師範大學,原本可以一圓教學夢,卻因為一個轉念迎來了人生的轉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