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評】聖安東尼之誘惑|也談談譯者的誘惑


聖安東尼(Saint Anthony,251-356)生於名門,家境富裕,與雙親篤信基督教。雙親逝世後,聖安東尼先在自家附近隱修,三十多歲時渡過尼羅河到沙漠,在庇斯比爾山(Mt. Pispir)一座荒廢多年的軍用城堡中隱居二十五年,爾後在尼羅河與紅海間的克津山(Mt. Colzim)度過最後四十五年的獨修歲月。傳說聖安東尼在苦修時,魔鬼化身成色色慾望來誘惑他,變成種種怪物來恫嚇他。這段修士與惡魔之間的戰鬥,自古便是眾多畫家及文學家援用的題材,近代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的小說《漂亮朋友》(Bel Ami)亦引用此一典故,1946年改拍成電影時,導演便廣邀當代畫家以此題材作畫,得勝者的作品可出現在電影裡,達利(Savaldor Dali)的名作《聖安東尼之誘惑》(The Temptation of Saint Anthony)即為當年參選的作品之一
油彩.畫布89x119cm
聖安東尼的典故除了莫泊桑之外,莫泊桑的老師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也援用過,書名就叫聖安東尼之誘惑》(La Tentation de Saint Antoine),臺灣在戒嚴時期曾出版過三種譯本,從譯文品質來看,譯者受到的外界誘惑似乎不在聖安東尼之下。

【譯評】情感教育|女主角似乎需要穿搭教育?


第一次邂逅《情感教育》(L'Éducation Sentimentale)的男主角,是在鹿島茂教授的大作《想要買馬車》(「馬車が買いたい!」)。鹿島茂教授果真是法國文學最佳說書人!不特別鍾情福樓拜的我,看完教授對男主角弗雷德利克.莫羅(Frédéric Moreau)的介紹,對《情感教育》大為傾倒,巴不得立刻找書來讀
牛津版英譯本封面為男主角肖像
弗雷德利克.莫羅出生於諾晉特(Nogent)的中產階級家庭,1840年赴巴黎讀大學,某次返鄉在船上邂逅畫商阿爾努一家,戀慕其貌美的妻子。返回巴黎後一邊讀法律系,一邊三天兩頭往阿爾努的「工藝美術社」跑,盼能對夫人一訴衷情,但夫人對丈夫相當忠誠,弗雷德利克無法如願,但依然在各種場合力求表現,終於博得夫人的信賴。暑假返鄉時,得知家裡破產,只得留在家鄉,把光陰虛度。數年後,弗雷德利克繼承伯父遺產,鹹魚翻身,再度前往巴黎與轉作陶器貿易的阿爾努家往來,一償躋身上流的宿願,出入銀行家旦布爾茲的沙龍,傾心於阿爾努的情婦羅薩內德。阿爾努夫人因丈夫外遇找弗雷德利克商量,舊情因而復燃,與夫人相約幽會,但夫人因孩子生病無法赴約,弗雷德利克以為遭背叛,意氣用事奔向羅薩內德。二月革命爆發後,弗雷德利克基於政治野心接近旦布爾茲夫人,盤算接替來日無多的旦布爾茲,但因旦布爾茲夫人羞辱破產的阿爾努夫人,弗雷德利克勃然大怒,兩人因此分手。1867年,弗雷德利克與阿爾努夫人重逢,但始終未能結合。

看完這段介紹,好想見見讓弗雷德利克暗戀二十七年的阿爾努夫人,於是翻出署名「傅均」的譯本,翻到兩人邂逅的橋段,不看還好,一看差點昏倒,這夫人的穿著品味還真有些不敢恭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