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林(Graham Greene)的《權力與榮耀》(The Power and the Glory,1940),1982年由台北遠景出版社初版,譯者署名張伯權,1986年書華出版社翻印,1994年由桂冠出版社重出,是台灣的主流譯本。《權力與榮耀》收入遠景偽譯充斥的「世界文學全集」系列,令人不免疑心這又是一樁懸羊頭賣狗肉的疑案——「張伯權」又是一個空殼名字,真正的譯者其實另有其人。
台北:遠景(1982) |
台北:書華(1986) |
從大學畢業時間推算,張伯權生於1940年前後,譯作包括Pär Lagerkvist《侏儒》(1975)、Francois Mauriac《毒蛇之結》(1981)、Agatha Christie《柏翠門旅館之秘》(1984)、《卡夫卡的寓言與格言》等,並譯撰多本英語學習著作,《權利與榮耀》應為其早年譯本,難得的是譯筆洗練,文從字順,尤以描景狀物見長,例如:「幾隻兀鷹棲落在屋頂上,卑鄙而冷漠地俯覷著」(A few buzzards looked down from the roof
with shabby indifference)、「有一顆犬齒已經掉了,門面的牙齒黃的黃、蛀的蛀」(One canine had gone, and the front teeth
were yellow with tartar and carious),都譯得靈活生動。可惜的是原作場景設在墨西哥,行文偶爾穿插Buenos dias等西班牙語,但譯文僅譯作「你好」,導致譯本不如原作富有異國情調,又如主角聽見田奇牙醫(Mr. Tench)脫口說出拉丁文Ora pro nobis(為我們祈禱吧),一時之間以為遇見了天主教徒,但張氏譯為「神明保佑」,弱化了原作的宗教色彩。除此之外,譯者對雙關語的處理似乎不夠純熟,例如girl一詞既可指女兒亦可指女伴,故而導致底下引文中主角誤會了田奇醫生的意思,但張氏的譯文並未譯出girl這一字雙關,譯文讀起來反而像兩人對此事認知不同(但其實主角是外地人,對此事一無所知):
"His girl's living with the Chief of Police now."
"His girl? Do you mean his daughter?"
"He wasn't married. I mean the girl he lived with."
「他的女朋友現在和警察局長同居了。」
「她的女朋友?你說的是他的女兒罷?」
「他沒有結婚,我是說與他同居的那個女人。」
除了雙關語處理不佳,異國情調和宗教色彩弱化,張譯誤譯不少,殊為憾事。例如mineral water誤譯為「汽水」,as if Mr. Tench were not responsible for his
two gold bicuspid teeth漏譯not,導致譯文意思與原文顛倒:「彷彿他嘴裡那兩顆金牙,田奇先生應該負責似的」。再如田奇醫生看見一位陌生的窈窕少女,不禁感歎:「本地少女多半身材臃腫,褐眼,而且免不了都閃現幾顆金牙,但是個個有生氣、年輕……」(they were generally so thick, brown eyes, of course, and the inevitable gleam of the gold tooth, but something fresh and young . . .),畫底線的「年輕有朝氣」鷹指窈窕少女,但張譯讀起來卻像在形容本地少女。整體而言,張譯流暢有餘,精確不足,留待後出譯本改進。
張尚有一本譯作,195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拉格維斯特的作品,侏儒。
回覆刪除感謝您提點,已經補在正文中。不過我只找到志文1975年初版的《侏儒》,不知能否請教您提到的1951年版本是哪個出版社的呢?
刪除伯權是我成功高二同學,民國三十八年次吧(我是這年出生的)。今天突然想起他,上網就來到這。你的文筆好,但稍嫌刻薄。敬頌健康快樂。嗣洋上。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