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思曼利.費爾並不見得真正美麗,不,你怎麼樣也說不上他是美麗的。
好看嗎?嗯,假若你把他一部份一部份拆開來看的話⋯⋯
但是,幹嗎要這樣殘忍,竟把一個人分成片段呢?
~曼殊斐爾著,師坎譯~
這段文字出自紐西蘭小說家曼殊斐爾(Katherine Mansfield,1988-1923)的短篇小說〈一杯茶〉("A Cup of Tea"),引文中的女主角羅思曼利.費爾(Rosemerry Fell)是個貴婦,生得並不美,依當時習俗,貴婦在家不操家務、在外不事生產,專以購物、跑趴為業。某個冬日午後,羅思曼利在倫敦柯曾街(Curzon Street)逛古董店,看中了一只精巧的珐瑯盒,但是要價不斐,便請店主留貨,回家請示先生先。她走出店外,天色昏沉,一位黑黑瘦瘦的小姐在雨中上前來跟她討錢要一杯茶,羅思曼利索性帶她回豪宅喝下午茶。這篇原文首見於1922年英文通俗小說雜誌《說書人》(Story-Teller),1923年收錄在曼殊斐爾的短篇小說集《鴿巢》(The Dove's Nest and Other Stories),臺灣首見的中文譯本目前應以1950年5月《拾穗》刊登的師坎譯作為最早。
《說書人》創刊號 |
《鴿巢》封面 |
《拾穗》創刊號 |
臺灣首見中譯 |
曼殊斐爾是紐西蘭女文豪,9歲便在《中學生》(High School Reporter)發表短篇小說,19歲移居英國,與勞倫斯(D. H. Lawrence)、吳爾芙(Virginia Woolf)等文友活躍於英國文壇,1917年罹患肺結核,1923年1月病逝,生前曾在1922年7月於倫敦會見徐志摩。曼殊斐爾去世後,徐志摩翻譯了《曼殊斐爾小說集》,1927年由上海北新書局出版,是將曼氏小說引進中國文壇的先聲。至於臺灣第一篇曼殊菲爾的中譯者「師坎」是何許人也?《拾穗》又是怎樣的一份刊物?
徐志摩譯《曼殊斐爾小說集》 圖片取自「古籍網」 |
師坎本名朱杰,1921年生,浙江吳興⼈,1948年由上海中國石油公司派至高雄煉油廠擔任甲種實習員,1950-1955年間共計14篇譯作於《拾穗》發表,以英美詩歌和短篇⼩說為主,造句多採順譯,遣詞別具匠⼼,譯作大抵正確通順,頗多佳譯。〈一杯茶〉譯筆清順,構句以順譯為主,遣詞跳脫字⾯,不落俗套,文化詞多⾳譯,例如旁德街(Bond Street)︑瑞琴街(Regent Street),保留原文的異域性,雖然偶爾可見翻譯腔,例如:「她跑進店堂,用她那迷惑了的非常洋派的眼色注視看花朵然後說」,但大抵通順且精準,摘錄如下:
She was young, brilliant, extremely modem, exquisitely well dressed, amazingly well read in the newest of the new books, and her parties were the most delicious mixture of the really important people and... artists — quaint creatures, discoveries of hers, some of them too terrifying for words, but others quite presentable and amusing.
他年紀輕,挺聰明的,極端的摩登,服裝華麗的恰到好處,新書裡面的頂頂新的,他都能讀得滾瓜爛熟,他主辦的宴會則是一個最美妙的混合體,裡⾯有真正重要的⼤亨,裡面有⋯⋯藝術家——稀奇古怪的⼈物,他自己發現出來的新進之輩,其中有幾個說起來把⼈都嚇得壞,還有幾個則頗上得了場⾯,而且很有風趣。
朱杰是高雄煉油廠第一位[方法工程師],工作數年後離職去美國留學。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