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譯史】原來解嚴前就有《永遠的0》了

【譯史】三人行不行?|費茲傑羅的短篇小說〈恕〉
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1896-1940)向以長篇小說《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為臺灣讀者所知,直到2009年《班傑明的奇幻旅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上映後,費氏的短篇小說才逐漸受人矚目。臺灣譯壇翻譯費氏短篇並非晚近之事,早於1966年2月,便可見陳明煊翻譯的〈恕〉("One of My Oldest Friends")刊登於《拾穗》月刊,內容講述瑪莉恩(Marion)、邁可(Michael)、查理(Charley)的三角戀情,德國曾於1994年改編成電影Einer meiner ältesten Freunde,下圖為劇照。
【譯評】聖安東尼之誘惑|也談談譯者的誘惑
聖安東尼(Saint Anthony,251-356)生於名門,家境富裕,與雙親篤信基督教。雙親逝世後,聖安東尼先在自家附近隱修,三十多歲時渡過尼羅河到沙漠,在庇斯比爾山(Mt. Pispir)一座荒廢多年的軍用城堡中隱居二十五年,爾後在尼羅河與紅海間的克津山(Mt. Colzim)度過最後四十五年的獨修歲月。傳說聖安東尼在苦修時,魔鬼化身成色色慾望來誘惑他,變成種種怪物來恫嚇他。這段修士與惡魔之間的戰鬥,自古便是眾多畫家及文學家援用的題材,近代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的小說《漂亮朋友》(Bel Ami)亦引用此一典故,1946年改拍成電影時,導演便廣邀當代畫家以此題材作畫,得勝者的作品可出現在電影裡,達利(Savaldor Dali)的名作《聖安東尼之誘惑》(The Temptation of Saint Anthony)即為當年參選的作品之一。
![]() |
油彩.畫布.89x119cm |
【譯評】情感教育|女主角似乎需要穿搭教育?
第一次邂逅《情感教育》(L'Éducation Sentimentale)的男主角,是在鹿島茂教授的大作《想要買馬車》(「馬車が買いたい!」)。鹿島茂教授果真是法國文學最佳說書人!不特別鍾情福樓拜的我,看完教授對男主角弗雷德利克.莫羅(Frédéric Moreau)的介紹,對《情感教育》大為傾倒,巴不得立刻找書來讀:
![]() |
牛津版英譯本封面為男主角肖像 |
看完這段介紹,好想見見讓弗雷德利克暗戀二十七年的阿爾努夫人,於是翻出署名「傅均」的譯本,翻到兩人邂逅的橋段,不看還好,一看差點昏倒,這夫人的穿著品味還真有些不敢恭維: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