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史】奇怪的球滾進了冷戰初期的臺灣譯壇

盧純澤鏡頭底下的雷達天罩頂,2005,攝於南韓
        南韓紀實攝影師盧純澤(Noh Suntag)的著名作品「奇怪的球」(the StrAnge ball)拍下南韓平澤市彭城邑鄉間的巨大球體。這顆「奇怪的球」正式名稱叫「雷達天線罩」(Radome),由「雷達」(Radar)和「Dome」(圓頂)兩個字組成,用途是保護雷達天線,防止環境對雷達天線的干擾。盧純澤鏡頭下的雷達天線罩用於保護美國軍方的雷達,約於1998年設置,事前並未知會南韓當地居民,因此當地居民才會稱之為「奇怪的球」,盧純澤視之為美國對南韓政治和國家安全的控制和影響力,代表了美國在朝鮮半島的地位。
1950年《大眾機械》刊載的雷達天線罩剖面圖
        美國發明的這顆「奇怪的球」曾於1950年6月滾進冷戰初期的臺灣譯壇,當時翻譯為「雷洞」,刊載於《拾穗》月刊第2期,譯者署名「微之」,題名為〈安全的雷達堡壘〉,原文"Rubber Fortresses for A-Bomb Defense"刊載於1950年4月號的美國《大眾機械》(Mechanic Illustrated),開篇便提及「雷洞」的軍事用途:

        我們能避免原子彈的突擊「珍珠港」嗎?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可能的,利用橡皮氣泡!
        一連串碩大無朋的橡皮氣泡可以使雷達偵察哨在美國極北山峰的冰岩中得到安全的庇隱,而成為美國抵禦未來敵人的原子彈的防衛線。這令人驚異的橡皮堡壘秘密命名為「雷洞」(Radome),是一種用橡皮和玻璃纖維織造而成的掩蔽物。乃是康耐爾防空研究所應紐傑賽州紅岸空軍研究總處之請而發展的新成就。

        CAN we avert an atomic Pearl Harbor? Yes, we can, with rubber bubbles!

        For a string of giant rubber bubbles, housing radar sentries, hidden in the icy peaks of America’s northernmost mountains, could be our first line of defense against any A-bomb attack. The secret of these amazing rubber fortresses is the new Radome, a revolutionary shelter of rubber and glass textile, developed by the Cornell Aeronautical Laboratory Inc. for the Air Force research center at Red Bank, N. J.

1950年6月《拾穗》對雷達天線罩的介紹
        引文中提到的「康奈爾防空研究所」(Cornell Aeronautical Laboratory Inc.)成立於1943年,正式名稱是「卡爾斯潘公司」(Calspan Corporation),原本隸屬於寇蒂斯萊特(Curtiss-Wright)航空公司的研究實驗室,二戰結束後捐給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發展戰爭相關研究項目,今日大家所熟悉的「雷達天線罩」便是其中之一,這在1950年是全新的發明,便已經由《拾穗》雜誌以長文譯介讓臺灣讀者知曉,譯者「微之」本名馮宗道,其實便是《拾穗》雜誌創辦人之一。
        《拾穗》雜誌於1950年3月由中油高雄煉油廠員工籌備,馮宗道、胡新南、董世芬、鄧世明、夏耀等十七人組成出版委員會,決定刊物性質、目的、內容、編務、發刊日。在性質方面,《拾穗》屬於綜合性譯文刊物,目的在於提升國人知識水準,並希望同仁能透過翻譯自我進修,譯介內容包括科學、工程、醫藥、衛生、心理、人生、宗教、哲理、風土、遊記、文藝、藝術等,每期100150頁,大約10萬至13萬字,編務由高廠員工勵進會學術組負責,預計在三年內達到每月5,000份的銷路,每月一日出刊,售價每冊新台幣一元,以支付紙張和印刷成本,撰稿者不另支稿酬。
1950年4月《大眾機械》
        馮宗道以米勒名畫「拾穗」為刊物命名,顧名思義,《拾穗》只是高雄煉油廠員工在業餘之暇撿拾殘禾賸穗(意即翻譯),而非胼手胝足耕耘(意即創作)。雜誌封面的題字,則借用廠中員工徐信和國民黨元老吳稚暉的親戚關係,由吳稚暉親筆題辭。
        由於台灣當時並未參加國際組織,不受智慧財產權法限制,因此高雄煉油廠出資訂閱外國雜誌作為《拾穗》譯稿來源,包括英、美、德、日等國七十餘種雜誌,這批高雄煉油廠員工就此展開「拾穗」生涯,每月固定召開編輯會議,決定當期稿件,將域外新知即時譯入臺灣。譬如這篇〈安全的雷達堡壘〉,譯作出版和原作刊行間隔不到兩個月,譯文大抵正確而流暢,讓人不得不佩服這批網路時代前的譯者,不僅學識淵博而且中英文造詣俱佳,讓異域的新鮮事物化為中文方塊字,再從中文方塊字堆砌成現實。而今天,我們又在翻譯什麼?在構築什麼樣的明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